html模版提升實體經濟能級如何破題? 有好項目上海不缺土地


■ 科大智能模型圖

原標題:提升實體經濟能級如何破題? 隻要有好項目 上海不缺土地

別墅群旁邊有一塊空地,占地300多畝,用來建什麼?這塊地過去是綜合用地,可以建商場,也可以蓋住宅樓,但政府引進瞭一個工業項目。別墅區居民不幹瞭,有污染排放怎麼辦?不做經營性地產,而做工業項目,這個成本賬算不算得過來?

到“十三五”末,上海可凈增空間僅有40平方公裡。建設用地很緊張,地怎麼來?用來幹什麼?引進什麼項目符合上海的長久發展?上海最近出臺瞭“提升實體經濟能級”50條政策,記者在實地調查中發現,提升實體經濟能級,並不是一句口號,政府、企業都在努力尋找發展新動能。

建立微信群審批滴雞精團購項目

松江洞涇鎮莘磚公路與泗磚公路交叉口,一大片工地正在緊張建設,智能機器人聯合實驗室、工業機器人研發調試中心、未來人工智能機器人展示館都將從這裡破土而出。而半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地。

“我們公司在上海有五六傢下屬公司,分佈在浦東、嘉定、青浦和松江等地,由於業務增長快,場地不夠,太過分散也不方便管理和內部協同,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我們開始尋找地方建設自己的智能制造和機器人研發產業基地。”科大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助理楊浩介紹說,沒有想到,從規劃到動工,智能機器人產業基地的落地速度這麼快。

科大智能與松江洞涇鎮重點發展智能機器人的產業發展方向十分契合。洞涇鎮主動出擊,積極對接。

“我們有個微信群,叫‘科大智能推進群’,一共有33個人,區長坐鎮,還有分管副區長,規土局、經委、投資促進中心、行政服務中心等各個委辦局的一把手,項目審批過程中一有問題,我們立即發到微信群,各個領導負責解決,隨時跟進項目進展。”楊浩說,這種創新的項目審批方式,使項目從2016年8月啟動,到2017年1月破土動工,建設快馬加鞭。

算好土地賬“加減法”

特大型城市,缺不缺土地?在市經信委主任陳鳴波眼裡,隻要有好項目,上海不缺土地。“我各個區跑瞭一下,有土地,關鍵是缺乏新動能。上海經濟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就是創新,這不僅是技術,還有政策突破,要結合科創中心、自貿區這兩隻手,解決上海經濟新動能的缺乏。”

土地從哪裡來?上海是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壓減”落後產能,減量化騰挪出來的指標,優先保障重點工業項目。以松江為例,去年調整瞭349傢劣勢企業,涉及土地面積3214.08畝,啟動瞭中山街道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九亭鎮久富工業區2個重點區域調整專項,涉及土地面積約1497畝。“我們發展先進制造業的土地指標就從這裡面來。”松江區經委產業科負責人尹廣輝介紹,松江區2016年獲得土地減量化指標約為1715畝,其中1174畝土地指標用於工業用地項目。

實際上,什麼企業能用到土地指標,松江區有根紅線:項目的土地投資原則上不低於每畝60萬美元(內資原則上不低於每畝500萬元)、每畝土地稅收原則上不低於60萬元。對不符合產業導向的淘汰生產類、限制生產類項目,與城鎮總體規劃相沖突以及與產業用地、產業能效均值指標存在較大差異的項目一票否決。“土地賬要算大賬,三畝工業用地減量化騰挪出來的指標,兩畝用於經營性,一畝用於工業項目,成本從大賬上算得過來,對城市產業持續發展提質增效也是必須的。”陳鳴波說。

二次開發善用巧辦法

建設用地“總量鎖定”“負增長”……上海如今在土地使用上格外“謹慎”。伴隨城市更新而來的土地二次開發,是否真能盤活、升級產業?政府不是萬能的,也不能什麼都做。在調動資源上,要善於運用第三方力量。

松江區中山街道中創路一帶,原來是一片半閑置的工業園區,政府引入科技服務商啟迪控股,再引入知名開發區品牌漕河涇,三方出資,100%收購原土地權利人的企業股份進行二次開發。重新盤活土地,規劃園區,提升軟硬件,半年左右時間,吸引瞭100多傢技術驅動型的科技企業入駐,其中不乏行業領軍企業。

“G60高速在2019年要造一個雙向匝道口,園區的公共交通出行也非常方便瞭,有軌電車在園區二期門口就有一站。現在入駐率超過95%瞭。”園區招商負責人李揚說。

對政府來說,原先利用土地空間的方式相較粗放,以項目拉動經濟發展,但現在老的工業廠房與高端制造業不相匹配;政府主張回購、調整這些廠房,適合智能制造業發展需求,從而引進優質產業項目,推進區域產業轉型升級。


■ 科大智能模型圖

原標題:提升實體經濟能級如何破題? 隻要有好項目 上海不缺土地

別墅群旁邊有一塊空地,占地300多畝,用來建什麼?這塊地過去是綜合用地,可以建商場,也可以蓋住宅樓,但政府引進瞭一個工業項目。別墅區居民不幹瞭,有污染排放怎麼辦?不做經營性地產,而做工業項目,這個成本賬算不算得過來?

到“十三五”末,上海可凈增空間僅有40平方公裡。建設用地很緊張,地怎麼來?用來幹什麼?引進什麼項目符合上海的長久發展?上海最近出臺瞭“提升實體經濟能級”50條政策,記者在實地調查中發現,提升實體經濟能級,並不是一句口號,政府、企業都在努力尋找發展新動能。

建立微信群審批項目

松江洞涇雞精推薦鎮莘磚公路與泗磚公路交叉口,一大片工地正在緊張建設,智能機器人聯合實驗室、工業機器人研發調試中心、未來人工智能機器人展示館都將從這裡破土而出。而半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地。

“我們公司在上海有五六傢下屬公司,分佈在浦東、嘉定、青浦和松江等地,由於業務增長快,場地不夠,太過分散也不方便管理和內部協同,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我們開始尋找地方建設自己的智能制造和機器人研發產業基地。”科大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助理楊浩介紹說,沒有想到,從規劃到動工,智能機器人產業基地的落地速度這麼快。

科大智能與松江洞涇鎮重點發展智能機器人的產業發展方向十分契合。洞涇鎮主動出擊,積極對接。

“我們有個微信群,叫‘科大智能推進群’,一共有33個人,區長坐鎮,還有分管副區長,規土局、經委、投資促進中心、行政服務中心等各個委辦局的一把手,項目審批過程中一有問題,我們立即發到微信群,各個領導負責解決,隨時跟進項目進展。”楊浩說,這種創新的項目審批方式,使項目從2016年8月啟動,到2017年1月破土動工,建設快馬加鞭。

算好土地賬“加減法”

特大型城市,缺不缺土地?在市經信委主任陳鳴波眼裡,隻要有好項目,上海不缺土地。“我各個區跑瞭一下,有土地,關鍵是缺乏新動能。上海經濟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就是創新,這不僅是技術,還有政策突破,要結合科創中心、自貿區這兩隻手,解決上海經濟新動能的缺乏。”

土地從哪裡來?上海是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壓減”落後產能,減量化騰挪出來的指標,優先保障重點工業項目。以松江為例,去年調整瞭349傢劣勢企業,涉及土地面積3214.08畝,啟動瞭中山街道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九亭鎮久富工業區2個重點區域調整專項,涉及雞精何時喝土地面積約1497畝。“我們發展先進制造業的土地指標就從這裡面來。”松江區經委產業科負責人尹廣輝介紹,松江區2016年獲得土地減量化指標約為1715畝,其中1174畝土地指標用於工業用地項目。

實際上,什麼企業能用到土台中滴雞精門市地指標,松江區有根紅線:項目的土地投資原則上不低於每畝60萬美元(內資原則上不低於每畝500萬元)、每畝土地稅收原則上不低於60萬元。對不符合產業導向的淘汰生產類、限制生產類項目,與城鎮總體規劃相沖突以及與產業用地、產業能效均值指標存在較大差異的項目一票否決。“土地賬要算大賬,三畝工業用地減量化騰挪出來的指標,兩畝用於經營性,一畝用於工業項目,成本從大賬上算得過來,對城市產業持續發展提質增效也是必須的。”陳鳴波說。

二次開發善用巧辦法

建設用地“總量鎖定”“負增長”……上海如今在土地使用上格外“謹慎”。伴隨城市更新而來的土地二次開發,是否真能盤活、升級產業?政府不是萬能的,也不能什麼都做。在調動資源上,要善於運用第三方力量。

松江區中山街道中創路一帶,原來是一片半閑置的工業園區,政府引入科技服務商啟迪控股,再引入知名開發區品牌漕河涇,三方出資,100%收購原土地權利人的企業股份進行二次開發。重新盤活土地,規劃園區,提升軟硬件,半年左右時間,吸引瞭100多傢技術驅動型的科技企業入駐,其中不乏行業領軍企業。

“G60高速在2019年要造一個雙向匝道口,園區的公共交通出行也非常方便瞭,有軌電車在園區二期門口就有一站。現在入駐率超過95%瞭。”園區招商負責人李揚說。

對政府來說,原先利用土地空間的方式相較粗放,以項目拉動經濟發展,但現在老的工業廠房與高端制造業不相匹配;政府主張回購、調整這些廠房,適合智能制造業發展需求,從而引進優質產業項目,推進區域產業轉型升級。



孕婦滴雞精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arrow
arrow

    xnj733h7v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